【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社会,要形成一个争做英雄、英雄辈出的氛围,就要尊崇英雄、学习英雄。
带着对英雄的关心、关切、关注,我们回访了英雄的家庭、亲友等,记录英雄离去后的日子与故事,也记录下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对他们的怀念。
英雄没有被遗忘,人心,不凉。这些故事,终于辑成了澎湃新闻专题——《人心,不凉》。
今天要讲的是英雄赵金的故事。在2024年8月河北固安勇救三名落水儿童事件中,被关注较多的英雄是在北京开羊蝎子火锅店的栾留伟。许多客人怀念他,涌进店铺,照顾他留下的生意。另一位救人英雄赵金,虽然少被提及,但也有善良的人们记得他。

赵金老人牺牲一年后,爱与敬意仍在延续。
初秋时节,永定河固安段的风,吹过岸边齐腰的杂草,也吹过那道锈迹斑斑的铁栅栏。这道栅栏隔开了如今的平静与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2024年8月10日,64岁的赵金在这里纵身跃入河水,用生命托举三名儿童上岸,自己却再也没能回到岸边。
时隔一年,当“英雄栾留伟”的名字随着羊蝎子火锅店的热度被更多人铭记时,同为救人牺牲的赵金,曾在部分报道里只被称作“另一名群众”。
不过,在固安西北村的农家小院里,在陌生人跨越千里送来的书画与留言中,这位老党员、老军人的故事,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被珍藏、传递。

时隔一年,赵海建把爱心人士送来的书画作品重新装裱后挂在家中客厅,“这是对我父亲善举的盛赞,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澎湃新闻记者林平摄
“永远的开场白”
赵海建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是父亲赵金手写的一页纸。那是2024年夏天,赵金为儿子婚礼提前准备的开场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儿子、儿媳的婚礼,一起感受我家的幸福,分享我家的喜悦……”
“字是父亲的字。”赵海建划着屏幕,声音低了些,“他总教导我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字写不好,人也做不好,‘字要写周正,做人要踏实’。”

整理遗照时,赵海建偶然发现了父亲生前提前写好的婚礼开场白,“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去年我和未婚妻就要结婚了”。
2024年8月10日,本是赵金寻常的工作日。作为县城越野基地的工作人员,他本该骑着摩托跟在游客车队末尾,确保大家安全返回——再过不久,他就要亲手为儿子操办婚礼,这是他心里最盼着的事。
中午的阳光正烈,永定河小孙郭村段的水面突然传来呼救声。赵金循声跑去时,河中央已有四人在挣扎,湍急的水流裹着漩涡,将落水者往深处拖。赵金没有犹豫就跳进河里,河水瞬间漫过胸口。
“后来听救上来的人说,我爸先是拼着力气把三个孩子往浅水区推,推到安全地方后,又转身去救那个成年男子。”赵海建拼凑着当时的场景,眼眶泛红,“他那时候已经64岁了,体力早就不如年轻时,可还是没回头。”
最终,三名儿童平安上岸,赵金却和山东游客栾留伟一起,因体力耗尽倒在了河里。这场突如其来的牺牲,让赵家的婚礼计划搁置,那张写满期待的开场白手稿,成了父亲留给儿子最后的礼物。
昔日救人场景虽淡出视野,但见义勇为的精神仍留存人间。澎湃新闻记者林平编辑马潇(03:05)“要多帮助别人”
在赵家的农家小院客厅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两幅装裱精致的书画。左边是“虽然逝去英名永存”,右边是赵金的画像,下方题写“赵金赞见义勇为英雄之魂中华美德”。这是北京爱心人士专程送来的,赵海建把它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对我父亲善举的盛赞,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他一生简朴,几乎没啥照片,这画像刚好可以留个纪念”。

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专程送来的“赵金赞”书画作品。
在赵海建的记忆里,父亲喜欢听侠义类小说,是一个老实本分又热心肠的人。年轻时参军,退役后务农,后来当村党支部书记,无论身份怎么变,帮人的习惯从未改,“村里有两户孤寡老人,父亲照顾了好多年,后来还联系乡养老院,把老人妥善安置好”。
在越野基地工作时,赵金捡到过游客遗失的手机。那一次,他在原地等了很久,直到失主匆匆赶来。“失主过意不去,塞给他一包烟,他回来时特别满足。”赵海建回忆。
更早些年,永定河还没断流的时候,赵金就曾救过一次人。“听说,当时有个年轻人在闸口附近被漩涡卷住,我爸毫不犹豫跳下去,把人拉了上来。”赵海建说,父亲从没把这些事挂在嘴边,若不是因为这次救人,他也忘了父亲曾说过的这段经历。
“他是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又是退伍军人,见人有难,肯定会冲上去。”赵海建觉得,“就算知道会有生命危险,他也不会退缩。”
和很多父子一样,赵海建和父亲的日常交流并不多,“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但我出去打工那年,他却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要多帮助别人”。
“陌生人的善意”
赵金牺牲的消息传开后,陌生人第一次找上门时,赵海建是有点迟疑的。“那人放下一个信封就走,信封上写着‘向英雄致敬’,里面是慰问金。”他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从全国各地涌来。
有公益组织发起捐款,募集到26500元善款;有北京、廊坊的网友驱车赶来,把慰问金塞进门缝就离开;还有一对在京工作的湖北籍夫妻,专门联系赵海建,说“想带着孩子来看看,让孩子知道赵大爷的故事”。
有些爱心人士还是冒着雨去的,他们用不同形式表达着对这位年逾花甲老人的致敬。赵海建觉得,这些陌生人的善意,让他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
起初,他还不太理解来自陌生人的关心,“父亲救人不是为了回报”,但后来他慢慢明白,这些善意不是同情,而是对英雄的敬意。

救人事迹发生后,赵金的老家来了不少陌生人,他们专程上门送慰问金,信封上写着“向英雄致敬”等留言。
“有个网友私信我说,‘我不是大人物,但不忍看英雄后代有难处,有心事就跟我聊’。”赵海建翻出聊天记录,眼里含着泪,“可能是我父亲舍己救人的精神传达到他们心里,让他们有所触动”。
他说,父亲是军人出身,又是一名老党员,还当过村干部,“对于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应该是出于本能去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勇气,也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
“赵金老人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无私,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贺先生说。

事发一年后,来自社会的关注仍在持续。面对大家的关心,赵海建都会一一回复并婉拒慰问金。
一年以来,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仍在持续。“前几天,还有人私信我:兄弟你好,家里的情况最近怎么样?老母亲的身体怎么样?把你的收款码给我。”赵海建坦言,自己不太愿意接受来自陌生人给予的慰问金和礼品,“大家的心意我们都领了,但我不想因为父亲救人而去收钱,如果他在世的话,也不会让我去这样,毕竟他做的是善事”。
他说,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自己也有能力去养活母亲,照顾家庭。对于实在退不回去的慰问金,赵海建希望都能捐给公益机构。“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也希望这些钱能帮到更需要的人。”
“把精神传下去”
今年九月初,赵海建带着记者来到永定河畔的事发地。曾经的救援现场如今已被铁栅栏围住,岸边的杂草长得很高,只有风吹过的声音。“每次来这里,都能想起他。”赵海建站在栅栏外,哽咽回忆。

9月初,赵海建再次来到事发河岸周边。如今,去往河边的路口已被铁栅栏围住,禁止路人通行。
对于父亲舍己救人的事情,赵海建曾自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去救落水的孩子?他的答案是:不敢。他觉得,凡人善举需要莫大的勇气,一般人做不出这种英雄的行为。
过去一年,政府部门为赵金追授了多项荣誉:固安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廊坊市“见义勇为模范”、河北省烈士,还先后荣登“见义勇为勇士榜”“中国好人榜”。
2025年7月,赵金等人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这些证书被赵海建仔细收着,“这是国家对父亲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全家的安慰”。

“虽然逝去,英名永存。”赵海建很珍视爱心人士送来的字画作品,字里行间时刻提醒着他是一名英雄的家属。
如今的赵海建,比以前沉稳了许多。“以前我有些懒散,现在开始慢慢有了约束感,总希望能够按照英雄的家属标准要求自己。”他说,这是父亲带给他最直接、最深切的影响。最近,赵海建还把家里的墙壁重新粉刷了一遍,打算尽快把搁置的婚礼办了,“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对于父亲救下的三个孩子,赵海建没有过多奢求,“只希望他们好好生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把这份舍己救人的精神传下去”。他知道,父亲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只要有人还在传承这份英雄的精神,就是最大的慰藉。
英雄的故事,会因为这份传递而久久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