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雨欣,执业医师,出诊时间:每周二、三全天,周日下午。
擅长针药、推拿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及相关情绪问题,小儿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
小儿抽动症像身体里有个“小风车”,总在不该转时转动——眨眼、耸肩、清嗓子,孩子控制不住,家长揪心。中医的针药结合疗法,正成为温和有效的“刹车系统”,帮孩子稳住“小风车”。
一、病因:身体里的“风”和“痰”在捣乱
中医认为,抽动与肝风内动、脾虚痰扰相关:
肝风:孩子“肝常有余”,情绪压力或饮食不当易引动肝风,导致肌肉抽动如眨眼、摇头。
脾虚生痰:脾胃虚弱时,体内水湿聚成“痰”,痰随风动,出现怪叫、秽语或肢体抽动。
>家长注意:感冒、学习压力、家庭冲突常诱发或加重症状!
二、针药结合:双管齐下稳抽动
1.针灸:安抚“躁动的神经”
①核心穴位:
百会、四神聪:安神定志,改善注意力(头顶区域)。
风池、太冲:平肝熄风,缓解眨眼、摇头(颈后与足背)。
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减少喉中异响(小腿外侧)。
②特色疗法:
毛刺法:浅层针刺皮肤,痛感轻,孩子易接受。
局部配穴:眨眼配攒竹,耸肩配肩井,针对性止抽。
2.中药:调和肝脾,从根治理
基础方(需医生辨证调整):
①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0g(后下)、茯苓10g——平肝熄风。
②六味地黄汤:熟地15g、山萸肉10g——滋肾养肝,防复发。
随症加减:
①痰多声重:加胆南星6g、石菖蒲10g;
②急躁便干:加决明子10g、白芍10g。
三、家庭配合:三件事比吃药更重要
①减压护情志:
避免责骂抽动行为,多鼓励兴趣爱好。
学习压力大时,用运动(跳绳、跑步)释放情绪。
②饮食调脾胃:
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忌可乐、咖啡。
多吃山药、小米粥健脾胃。
③防诱因:
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保证充足睡眠。
感冒及时治疗,避免诱发抽动。
四、关键提醒
①早干预:短暂性抽动(如单纯眨眼)尽早针灸,避免发展成慢性。
②坚持治疗:症状缓解后需巩固1~2个月,配合艾灸足三里、肾俞防复发。
③拒绝偏方:勿信“立刻根治”宣传,规范治疗才是安全之路。
>孩子抽动不是“故意调皮”,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耐心陪伴+科学治疗,多数孩子能逐渐回归平静生活。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