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徐景春王永前)10月16日,济宁市水文中心扎实推进测报方式优化变革新闻发布会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发布人介绍了济宁市水文中心今年汛期以来雨水情测报情况和在推进测报方式优化变革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今年汛期全市汛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较强洪水过程。但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呈多发、频发态势,给各级防汛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济宁市水文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盯全市防汛工作形势和水文服务目标任务,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应对得当、预报精准,顺利完成测报任务,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文技术支撑。
汛前准备充分。强化组织领导,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水文测报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召开2025年全市水文工作会议,传达落实全国、全省水利、水文工作会议精神,周密安排部署,从人员、技术、物资、装备、安全等方面全面做好准备。

狠抓实战演练。在鱼台水文站举行全市水文应急实战演练,参加省水文中心大汶河流域超标准洪水联合应急演练,在泗河流域举行跨区域联动综合演练,同时,曲阜、邹城、城区、嘉祥、金乡等县级中心也开展了洪水测报演习,为科学应对各级洪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值班值守。严格执行《汛期特别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带班、全员值班制度,各县级中心、国家基本水文站严格遵守汛期值班制度,在国庆、中秋“双节”持续降雨期间,全市水文职工以“慎终如始”的姿态,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测报一线,为安全防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水利厅党组、省水文中心党委“改革攻坚年”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水文测报能力与质量提升,加快推进水文测报方式科学向好发展,更好发挥水文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市中心党委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在全面做好防汛测报准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济宁市水文中心水文测报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水文测报联动工作组,形成测验、水情等相关业务部门一体联动、一体贯通、一体推进的“五联”工作机制。
市中心测报联动工作组组建以来,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组织协调作用,统筹人员力量,兼顾各类站点,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工作流程,测报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市水文测报任务顺利完成。
组织体系保障有力。测报工作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由两名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均具有统揽全面工作职责,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贯通协同工作合力,工作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今年汛期6次启动水文测报四级响应期间,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组织有序、执行有力、行动迅速、配合密切,全员坚守岗位,筑牢严密防线,为应对每一次洪水测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工作组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作用,密切保持沟通联络,严格执行“叫应响应”机制,随时做好应急监测等准备工作,市中心水情科每场降雨都按照不同量级提前开展预测预报,对较强降雨实施滚动预报,联动工作组同步开展会商研判,为各级领导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汛期共编发雨水情快报53期,编发雨水情短信120期,编制洪水预测分析21期,开展纳雨能力分析126站次,开展联合会商18次,并按时参加市防办联合值班,工作效率显著增强。
测报质量不断提升。面对今年汛期降雨面弱点强和不确定性等严峻复杂特点,为确保监测预警准确及时,工作组会同各县级中心紧盯重点落雨区和防汛关键区域,统筹兼顾国家基本站、中小河流站及大中型水库等监测站点,综合运用各种监测手段,优化人员分工,加密监测频次,测报人员队伍得到进一步锻炼,测报能力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汛期共施测流量311次,泥沙测验13次。
科技创新成效初现。测报联动工作组为全市水文测报人员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学习平台,广大职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工作实践,总结技术经验,开展学术研讨,强化科技攻关,赋能水文现代化发展,2025年共申报市科技局科研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齐鲁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齐鲁水利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水文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水文软科学奖9项,山东水文优秀论文奖3项。
另外,发布人还就有关近年来,济宁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文中心在防汛预警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及物资储备方面做了哪些重点部署,以及近年来,济宁市水文中心在应用现代化水文新技术新设备上有哪些新突破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徐景春
来源:头条娱乐